倪光南院士:网络安全自主可控亟待补齐两大短板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应当将自主可控作为达到技术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必要条件,这需要制度保证,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建成世界网络强国。
倪光南认为,网信领域技术新、发展快、人才作用大,“在互联网和新兴技术方面较有可能弯道或换道超车”。但他同时指出,“中国也有明显短板,如芯片和基础软件,容易受制于人。”
作为改革开放之初第一批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科学家,今年79岁的倪光南仍然密切关注科技产业的发展和青年人才培养,他寄语“强国一代”:目前是中国历史上最适宜创新的时期,希望年轻人勤奋工作,努力创新,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自己也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我国现在“重硬轻软”,应该补齐两大短板
中国青年报:我国目前在网信领域的总体水平如何?
倪光南:网信领域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技术新、发展快、人才作用大,可能有后发优势。把信息和通信领域所有的公司排序,前10名中美国有7个,中国有2个——阿里巴巴和腾讯。但是,我们有明显的短板,如芯片和基础软件。
中国青年报:短板短在哪儿?
倪光南:芯片的短板不在设计,而在制造工艺、装备、材料、设计工具等方面,国内AI、自动驾驶这类芯片在设计方面可以与国外巨头竞争。不过,AI这类芯片架构依托的是算法,而在算法方面缺乏原始创新。
芯片这个短板很清楚,国家支持力度大,集成电路发展基金一期募资1400亿元,现在筹划二期,规模有望达到2000亿元,有望实现高科技含量芯片的国产替代。
目前AI芯片很热,中国市场巨大,这是一个有利条件。不过,每个细分领域的芯片经过市场竞争后,最终能够生存下来的往往只有少数,所以无论是AI芯片的投资者还是从业者,都要多做市场调研,减少低水平重复。
中国青年报:在基础软件上呢?
倪光南:我国现在“重硬轻软”,不是很重视软件,基本上没有软件产业基金。
基础软件大体上有两大块,一块是操作系统,大概95%的电脑都是Windows系统,国产操作系统很少;手机操作系统不是苹果就是安卓,特别终端的操作系统基本上都是外国的。
还有一块是大型的工业软件,比如集成电路设计软件,还有飞机制造业、发动机制造业、传统精密制造业等等,这些行业用的工业软件(包括CAE、CAD、CAM等)基本上都是进口的,自己研发的比较少。
中国青年报:那怎么办?
倪光南:我建议把网信领域两大短板,包括芯片产业、基础类软件补齐。
以前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多把硬件软件放在一起,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大量的钱是放在硬件方面,软件很少。
中国青年报:对中小企业来说应该有什么支持?
倪光南:国家的产业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最有活力,在政策上要给予支持。2000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软件产业增值税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集成电路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即征即退。因为有了这个政策,软件产业发展很快。
中国青年报:我们有什么长板?
倪光南:互联网相关应用是我们的长板,比如社交、电商、移动支付。不少外国科学家都觉得我们的应用走在前面。虽然我们在算法和基础技术方面还相当落后,但是应用可以带动相应的核心技术发展,要发挥应用好的优势,带动整体技术的发展。
还有新兴技术,比如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因为大家起步差不多,我国比较重视,人才也多,又比较勤奋,所以这方面比较活跃,就有一定的优势。
我们没有理由自满,也没有理由悲观,实事求是地去做,争取弥补短板,发挥长板优势,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才能保障网络安全。
自主可控的网络技术目前没有评估标准,建议主管部门出台相应的规范
中国青年报:网络安全的核心是技术安全,技术上如何达到自主可控?
倪光南:自主可控的技术不等于技术安全,但不自主可控的技术一定不安全。先自主可控,再达到技术安全,最后保证网络安全,这要有制度保证。
现在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中明确提到要审查,既要审查可控性,也要审查安全性。但是很可惜,因为是新事物,还没有一整套的规章制度、法规,自主可控没有一个评估的标准。所以,建议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或者产业联盟在这方面出台一些相应的规范。
中国青年报:自主可控的评估要考虑什么因素?
倪光南:一般要考虑的有知识产权、资质、能力、供应链和发展状况等方面,上述这些情况比较适合CPU、OS这类产品,如果是对云计算、大数据等云服务,除评估这些指标,还应重点评估:所用软硬件是否自主可控,用户隐私信息是否不泄露,是否能防御网络攻击……当然,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所用的技术是否符合构建安全可控信息技术体系的要求。
中国青年报:以后要怎么发展?
倪光南:国家要主导,另外还要整合资源,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大家共同来做这个事。
要有长远的计划,不能指望三五年就做出来,要有恒心坚持下去,我相信像芯片产业这个短板,花一二十年能赶上去。大家一定要有充分的信心,通过自主创新掌握网信核心技术,达到重要领域所用网信技术设备的自主可控,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
中国青年报:10多年前,您接受本报专访时,针对文档格式国际标准曾提出“要对微软说不”。如今我们在国际标准制定上,有了更多话语权吗?
倪光南:过去我们往往用人家的标准,现在有了更多话语权,比如2G的标准都是人家的;3G时我们有自己的主导的一个TD-SCDMA标准;到了4G,我国企业主导的TDD和外国公司主导的FDD,应该说是同台竞争。到了5G,我们有了更大的发言权。现在5G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走在前头,在标准的制定上我们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多数专利成果尚待转化,科技项目验收大多对专利数量提出要求,对质量要求比较模糊
中国青年报:您一直提倡“技工贸”,现在是把“技”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的时候了吗?
倪光南:现在国家强调创新驱动,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这非常符合客观规律,也对中国创新创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过去关于“技工贸”还是“贸工技”之争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高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在国家有一整套的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各地也有不同的重点,比如贵州做大数据,天津做人工智能,无锡做物联网……各地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寻找突破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上抓住机会发展,这种势头是很好的。
中国青年报:在改革开放之初,您就成了第一批进入中关村的科学家。目前的创新创业氛围和当时像吗?
倪光南:当时投身创业的人还是比较少的,现在的创新创业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各行各业不分地域都在做,当时还是比较局限于一些地区,比如北京和深圳的信息领域,规模远远不能和现在相比。当时能够做起来的企业,现在看规模都是很小的。如今国家鼓励、支持的政策也好得多,已经造就了一大批企业。所以我们老一辈科技工作者都很羡慕现在的年轻人,目前是中国历史上最适宜创新的时期,希望年轻人勤奋工作,努力创新,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中国青年报:您当时为什么敢“吃螃蟹”?
倪光南:因为国家提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投入国民经济主战场,这对科技人员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
中国青年报: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产权上,当时是怎么办的,有激励措施吗?
倪光南:我参与计算所公司的时候比较早,当年它作为中科院计算所的一个窗口,实现成果转化,是联想公司的前身,它的产权百分百属于计算所,和科技人员没有明确的股份关系。当时科技成果转化还有一种提成的方式,把科技成果转化、转让给企业,企业盈利以后,会回馈给学校或者研究所,再把一部分分给科技人员。但随着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后来高技术公司大多采用科技人员持股的方式。
中国青年报:我国现在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如何?
倪光南:我了解到的数据是,有的机构如中科院有效发明专利的平均维持时间仅为5.2年,维持在10年以上的占比仅为5.5%, 维持5年以下的,占比接近62.4%,有效维持时间多在第2~7年,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专利成果没有进行转化。
中国青年报:造成专利维持时间短的原因是什么?
倪光南:首先是知识产权管理政策导向问题,高校、政府科研机构的大部分评价指标体系都对发明专利数量提出要求;国家科技项目验收大多对专利数量提出要求。但大部分都只针对发明专利数量,对质量不做要求,或者要求比较模糊。此外,发明专利持有6年以上年费逐年递增,这也造成了部分权利人提前放弃持有。
不过近年来,在前沿颠覆性技术领域,中国申请人占据了3D打印机和机器人领域全球超过25%的专利数量,这说明我们非常重视前沿技术的专利布局。
中国青年报:怎么才能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的激励作用?
倪光南: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制定相应的法规很重要。在一些发达国家,科技人员往往就在成果转化中,成为企业的领导者或者所有者,这符合现代科技发展的规律。
我国在法规方面和国际惯例越来越接近。比如,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发布,明确规定要依法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给予奖励,奖励比例从此前的20%上升到50%。
今年5月29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和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科技人员取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提出今年7月1日起,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给予科技人员的现金奖励,可减按50%计入科技人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中国青年报: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倪光南:为什么科技成果转化得少,一大原因是科研人才大部分精力用于发论文。论文数量很大,但总体质量并不高,对于我们产业和知识创新的发展都有重大隐患,需要教育部门、科技部门研究怎么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至少在工程技术方面不能完全用论文导向,不能培养只能写一些论文的人。
我觉得,基础性研究的人才,应该更多地鼓励按照兴趣去培养、去发展。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我觉得应该与社会需求、企业的要求更好地融合。
中国青年报:您对有志于创业的青年,有什么建议?
倪光南:因为各种因素,创业的成功率可能并不高。但这个方向值得肯定,因为科技产业化已成一个趋势,特别是现代科技和产业的结合越来越密切。过去创业可能要下很大的决心,因为各种不确定性和困难更多。现在创新创业的形势非常有利,年轻人要抓住这个时机作出贡献,自己也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Copyright © 2021 .长沙麦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015126号-2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