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连中国:坚决不能再让核心技术“卡脖子”
责任编辑:哆啦俊俊2     时间:2021-07-13     来源:转载于:人民网
责任编辑:哆啦俊俊2
时间:2021-07-13 来源:转载于:人民网
分类: 名家观点
浏览量: 552

      

image.png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科技创新”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被重点提及。

 

        近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陆续赴各地宣讲,推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凝聚奋进力量。在谈到如何进一步做好科技创新时,各地科技工作者表示,中央关于“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规划部署,让他们有了攻坚克难的底气和力量。

 

从源头攻关,破解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

 

        在科技创新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已成为科技型企业的共识。

 

        “这些年,我们开发的智慧电厂、时序数据库、工业数据智能平台等多项产品替代了进口软件,填补了国内空白,保障了信息安全,实现了相关核心技术的自主受控。”位于江苏南京江宁的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董事长武爱斌说,作为民营科技企业,他们始终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持续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绵薄之力。”

 

        读完《建议》全文,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祖国胤深感重任在肩,“面向‘十四五’,我认为要大力弘扬并践行科学家精神。未来,在守正的前提下,我们团队将进一步提升在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的研发能力,瞄准并解决‘卡脖子’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在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上下功夫,以信创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带动天津产业的转型升级。”天津市科技局局长戴永康说,下一步,要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造一流团队,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记者梳理发现,“人才”是《建议》里的高频词之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根基,要想真正做到各领域腾飞,必须在科创方面自立自强,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梁静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会将思政教育和知识能力培育相统一,着力提升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育再生产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功能。”

 

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席建军接受人民网采访。采访视频截图

 

        “创新必须靠人才。”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席建军希望,今后的教育能从专业角度分得更细一些,“希望培养出来的人确实在某一个方面非常专业,拿来就能用,不一定要博学,但一定要很精很专。”

 

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总经理李强接受人民网采访。采访视频截图

 

        谈及未来,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总经理李强满是憧憬,“南京市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让人才团队真正将研究院和创业孵化平台作为自己的核心追求和动力。我期待,未来国家能够给企业、人才和真正做科研的科学家以更强的牵引和激励。”

 

走自强之路,融通创新不止步

 

        从探月、“北斗”再上层楼,到疫情防控得到有力支撑……科创的沃土上,中国人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未来融通创新的步履也将继续向前。

 

        “我们超算中心就是自强自立鲜明的例子。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和自强自立的决心,中国的超算水平不可能达到世界一流的地位,更别提建立在超算基础上的应用和研究。”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主任冯圣中告诉记者,未来两年,中国E级机将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落户,届时,深圳超算持续计算能力将达每秒200亿亿次以上,预计运算速度会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红日药业生产线 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小青说,“‘十四五’期间,红日药业将坚持创新引领驱动,不断加大科研力度和投入,深化数字化转型,运用健康大数据和AI技术,贯通中药药源基地、创新研发、智能制造、销售流通、智慧物流、多维终端的大健康全产业链。”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李浩跟随康绍忠院士团队扎根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区的石羊河实验站,深入田间一线,打破“丰水高产”的传统观念,在作物生长发育的某些特定阶段,适度降低土壤水分,在不降低产量的情况下促进农作物生长,还能改善品质,这一创新成果已广泛推广到全国各地。李浩说,“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把创新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抓手,从农业高效用水的角度,通过科技创新突破技术难题。”

 

来源:转载于:人民网


点赞人: Eileen  公子老狄 

Copyright © 2021 .长沙麦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015126号-2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