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级政府对工业互联网都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具体指标,比如多少万家企业上云,多少万台设备上云等等。这些举措对于工业互联网落地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但笔者认为,以上云上平台等相对单一的考核指标值得商榷。
上云上平台可以使很多中小企业在IT硬件、网络建设、系统维护等方面节省资金及人力投入,并可实现信息、知识、资源等共享与社会化的协作,可以提升全社会的运营效率,可以创造新的商业模式,这也是将来的发展方向。但对千差万别的制造业而言,很多事情不是上云上平台就能解决的。由于行业不同、专业不同,一个行业的经验秘笈在另外一个行业就可能毫无用处,期望通过上云上平台解决企业的主要问题,有一定的理想化。
笔者设计了一个“共性知识金字塔”,请见图1。从顶向下依次是制造业、行业、企业、专业,分别代表整个制造业、不同细分行业、不同制造企业、企业中不同专业与岗位,这是一个共性知识(是指具有通用或者对他人有价值的知识及关联信息等)密度不断增加的过程,反之,从下向上是一个不断减少的过程。
上云上平台的系统需要具备比较好的通用性才能适合更多的企业,这对具有共性强的专业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OA、财务系统等,就可以得到很好地普及。但由于工业互联网系统直接涉及到企业设备、物料、工单、产品等具体对象,是个性化很强、非常复杂的系统。为了构建普适性很强的平台系统,就需要对行业知识进行高度抽象,普适性与专业性是一对天然的矛盾,这样势必造成系统在行业、专业方面属性的很大损失。以MES系统为例,市场上的一些云MES系统由于要适应不同行业的要求,往往提炼得非常“精炼”,基本就是计划、派工、反馈、报表等基本功能,失去了MES应有的一些功能,使用效果会大打折扣。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工作现场有神灵。”这些神灵实际上就是这些不同岗位、不同专业人员基于长期的积累下来的经验与诀窍,这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通过设备联网、MES等信息化系统,将这些共性知识价值密度极高的设备、岗位进行信息共享、生产协同与知识重用,对企业将会产生非常大的价值。
如果只是强调上云上平台,内部的设备、岗位都没有很好地横向打通,只是形成了众多更高的“烟囱”,数据不能有序、有价值地流动,上云的意义又何在?大企业不想上云,军工单位不能上云,小企业不愿上专业性不强的云,专业性强的往往是同行业的平台。如果企业仅仅是为了获得政府的补助而上云,这种应用又能维持多久?又如何能成功地推动本区域制造业工业互联网的开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