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贤明: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抓手,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麦田     时间:2021-12-29     来源:转载于:中国工业报
责任编辑:麦田
时间:2021-12-29  来源:转载于:中国工业报
分类: 观点评述
浏览量: 525

屈贤明.jpg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其发展程度直接关乎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发展智能制造,对巩固实体经济根基,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作用。


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推进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针对此次《规划》的出台,中国工业报采访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屈贤明。

 中国工业报:《规划》出台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屈贤明: 2011年,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都出现了招工难、用工贵的现象,当地企业和政府相继提出了“机器换人”的对策,并进而演进为数字化改造、智能化改造,这就是说企业需求是催生智能制造发展主要动因。


同时,2011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也适时提出了“智能制造装备专项”,是《战略性新型产业规划》最先启动的专项计划之一。2015年,由工信部、财政部组织实施了“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专项,政府的引导作用是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还应指出的是,新世纪以来,移动互联、超级计算、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与制造技术的融合,是引领智能制造迅速热起来的重要驱动力。


市场需求、政府引导、技术驱动这三力共同作用,10年来在中国形成了智能制造热,当今广大企业已普遍认识到,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对企业进行改造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和自发的迫切需要。企业既是智能制造需求的主体,也是投入、实施的主体。


《规划》对近10年来智能制造发展和推广应用状况作了综述。归纳起来,智能制造的作用:一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二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三是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


粗略估计,全国有成千上万家企业推行了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在解决用工难用工贵、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交货期、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降低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提高产品质量和质量的一致性方面作用凸现,许多建成了数字化制造、生产线、车间、工厂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用户实地调查后很容易下决心签订合同。


这十年来虽然在全国制造业企业推行数字化、智能化取得了重大成效,但应该看到,推广应用的只能是少数企业,技术水平和效果有待迭代升级,改造所需装备和软件主要依赖进口,特别是广大中小微企业受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的制约,绝大多数处于观望状态,因此推行数字化、智能制造任重道远。


2021年是实施制造强国建设三步战略目标第一阶段的后半程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规划》的出台,将吹响在更广更深层次发展智能制造的号角。

 中国工业报: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您认为《规划》对我国制造业转型有何指导意义?


 屈贤明:《规划》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指导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是大面积推广企业数字化转型。


“十三五”期间,工信部已经支持了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和420个新模式应用项目,各地方政府也培育了数千家试点示范企业,取得了大量成功案例和丰富经验。同时,企业也普遍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有强烈需求。因此,已经具备在企业大规模推广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和条件。《规划》及时提出2025年要有70%规上企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大面积推广数字化转型应以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为抓手。下一步要重点抓以下工作:一是对国家和地方重点打造的产业链上的企业群提出明确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要求,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应把智能制造装备的国产化作为主要任务;二是在细分行业中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典型案例,进行大规模推广;三是在产业园区内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上下游企业开展链式智能化改造;四是开展建设“智能制造先导区”行动,充分调动地方推进智能制造的积极性。


二是抓好智能工厂的试点。


智能工厂是集成智能制造技术和功能的载体,升级版的智能制造将以智能工厂为重点,分步实施,持续优化,不断提升。


我国已经进入数字化制造的大面积推广阶段,其中有一部分企业,在完成数字化网络化制造之后,具备了进一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能力,具有进一步探索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企业应用的需求。“十四五”期间开展“智能工厂试点示范行动”,选择一批数字化网络化基础好的企业,探索建设智能工厂的路径,为2025年之后的推广提供案例和经验。


三是以制造工艺的优化和智能制造装备自主化为核心。


智能制造必须以制造为主体,而工艺的优化和装备的自主化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只有工艺和装备的创新才能给产业带来巨大的变化。


我国有一批产业后来居上,由落后到世界先进或领先,共同的路径是工艺的创新+制造装备的自主化。我国装备制造业2019年主营收入37.98万亿元,其中用于制造业自身的制造装备主营收入10.69万亿元。《规划》提出,到2025年,智能化改造所需智能制造装备要实现70%的市场满足度,每年将有数万亿元的智能制造装备需求。这是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


四是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艰辛的难题。


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工业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全国工业企业总量的90%以上。在企业推行智能制造的浪潮中,普遍存在着“大企业唱戏,中小微企业观望”的现象。中小微企业难在“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等痛点问题。因此,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需要制订针对性、操作性强的举措。


当前要重点抓两件工作。第一是加强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冠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这些企业是我国产业基础再造的中坚力量和主要保障。第二是支持在一些地区进行探索和试点,近几年,以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块状经济为特点的浙江已成为先行者,取得一定的经验,形成了支持中小轴承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昌模式”、支持中小纺织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兰溪模式”,并培育了一批为中小企业提供“轻量化、低成本”的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的公司。


建议工信部以发布《规划》为契机,加强对浙江等地的指导和支持,形成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个世界难题的浙江方案,并在时机成熟时出台指导文件加以推广,这也是对中央支持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响应;争取国家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财政支持,这是有为政府应有的担当。

 中国工业报社: 企业是推行智能制造的主体,在推行智能制造过程中企业应关注哪些问题?


 屈贤明:《规划》提出,深化推广应用,开拓转型升级新路径。聚焦企业、行业、区域转型升级需要,围绕车间、工厂、供应链构建智能制造系统,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


《规划》还提出,加强自主供给,壮大产业体系新优势。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发展装备、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兴产业,加速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引领带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在推行智能制造过程中,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方略应引起关注。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


第一,目标产品先进、市场前景好是推行智能制造的前提。用智能制造来制造什么产品,这是先要确定的关键点。一是产品技术要先进,最好是数字化智能化产品;二是市场前景好,供给能力不足,不会产生新的产能过剩。


第二,进行需求分析是必备的程序。企业推行智能制造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节约人力、提高效率;是提高产品质量;是降低成本;是快速反应市场;是节能节材减排。针对不同的问题,智能制造的方案是不同的。


第三,找准突破口是关键。从何处下手,从何处突破?归纳许多工厂成功的经验主要是从这两方面考虑问题:抓关键环节;抓能较快取得成效的环节。先易后难,先抓能见效快的项目是许多企业选择突破口的主要原则。许多企业家认为一年能收回成本的项目马上干,两年能收回成本的项目也要积极地干,三年以上收回成本的项目坚决不干。     


第四,推行精益生产、优化生产工艺是基础。一是产品优质;二是推行精益生产;三是工艺优化;四是做好底层自动化技术改善。否则,搞智能化只能放大底层存在的缺陷。


第五,由“点—生产线—车间—工厂”是合理的实施路径。许多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有这样一些考虑:作好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迭代升级;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不盲目的追求高水平、高自动化、高智能化,不追求无人化,当前一些地区、一些企业不考虑实际需求、不计成本,提出大建“黑灯工厂”。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一种错误的导向。


第六,人才培育是最主要的保证。发展智能制造必须要有一支庞大的人才队伍。各个企业首先要对领导干部培训,再要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进行培训,对实施数字化车间或工厂的企业,要进行全员培训。推行智能制造可以请系统集成商帮助,但企业必须培养一些骨干,保证良好运行和不断改进升级。


第七,大数据是实现真正意义上智能制造的基石。工业大数据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实现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共享制造、服务化延伸等智能化应用的基础和关键。工业大数据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资源。当前企业在数据采集和积累,特别是应用方面关注不够,应引起重视。

(采编记者:曹雅丽)


来源:转载于:中国工业报

点赞人: 灿灿  1877****4849  Eileen  王王木木 

齐琪  回复 2022-02-23 08:42:37

学到了

小甜橘  回复 2022-01-17 20:29:38

学到了

Eileen  回复 2022-01-03 15:26:41

回复:

Copyright © 2021 .长沙麦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015126号-2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