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动的灵魂——超疏水表面液滴弹跳
责任编辑:我才不是小海绵     时间:2021-07-16     来源:转载于 技术邻
责任编辑:我才不是小海绵
时间:2021-07-16  来源:转载于 技术邻
分类: 技术分享
浏览量: 539

l 液滴为什么会弹跳;

l “饼状”弹跳 (pancake bouncing);

l “蹦床”弹跳 (trampolining);

l “旋转”弹跳 (gyrating)。

1. 液滴为什么会弹跳

相信在大部分人的直观印象里,液滴撞击到物体表面都会快速铺展开,然后润湿该表面。但如果你生活中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在洗桃子这种表面有绒毛的水果时,水滴滴落在表面会快速弹开,其实桃子带有绒毛的表面就可以理解为超疏水表面,而这种现象就可以理解为液滴弹跳现象(图 1)。

 

 图 1 超疏水表面液滴弹跳现象

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反直觉的现象呢?可以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思考一下:

液滴在碰撞表面前具有一定的动能,碰撞之后,液滴铺展开,表面积增大,动能一部分转化为表面能,另一部分转化为粘性耗散。之后,液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收缩,表面能减小,转化为动能,液滴重新从表面弹起。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流体力学研究中常用到的无量纲参数韦伯数(We)和雷诺数(Re):

其中,ρ是液体密度,l是特征长度,v是流速,σ是表面张力系数,μ是粘度。

韦伯数的含义是惯性力/表面张力,We越小,表面张力影响越显著,因此液滴直径和撞击速度不能过大。雷诺数的含义是惯性力/粘性力,Re越小,粘性力主导,层流流动。

一般在液滴弹跳研究中,Re小于100,粘性耗散可以忽略,因此只需关注We。

以下将分别介绍三种特殊的弹跳行为:饼状弹跳、蹦床弹跳及旋转弹跳。

2.“饼状”弹跳 (pancake bouncing)

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教授团队针对pancake bouncing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于2014和2015年陆续在Nature Physics上发表了相关成果[1]。研究发现,针对针状超疏水表面,传统的液滴弹跳行为主要包含四个阶段:撞击、铺展、收缩、弹跳。然而,在We>12.6时,液滴在铺展后会直接从表面弹起,省略了收缩阶段。弹起的液滴就像一个薄饼,因此这种模式被定义为pancake bouncing(图 2)。

 

 图 2 平面与斜面状态下针状超疏水表面液滴弹跳行为[1]

 

相比于传统弹跳模式,Pancake bouncing模式可将接触时间由16.5毫秒(图 3)缩短至3.4毫秒(图 4)。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基础建设领域都存在表面防结冰的需求,大幅缩短液滴与表面接触时间可以有效提升防冰性能,在防冰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

 

90fc1150-23bf-11eb-a187-5e6be239a748 (1).gif

       图 3 传统弹跳模式(We=7.1)[1]

47e90666-238e-11eb-87cb-3ee4d3bf2834.gif

                                                                                        图 4 Pancake bouncing模式(We=14.1)[1]

3.“蹦床”弹跳 (trampolining)  

什么是“蹦床”弹跳呢?这是一种更加神奇的现象,甚至乍看上去是违反物理定律的。超疏水表面静置的液滴,在环境压力逐渐减小(抽真空)的过程中会自发的弹跳起来,而且会越跳越高(图 5),就好像蹦床上的运动员一样。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Thomas m. Schutzius团队针对这一神奇现象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并于2015年在Nature上发布了相关成果。[2]

 图 5 Trampolining现象[2]

这种奇怪的现象其实是来自于液滴表面的快速气化。抽真空时,液滴底部的水蒸气受空气阻拦难以抽出,导致底部压力逐渐增大,到达临界值后液滴脱离表面开始弹跳。

Trampolining这一神奇的现象,为防冰/除冰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果能将实验室条件拓宽到工业应用中,将产生重大的价值。

4.“旋转”弹跳 (gyrating)

“旋转”弹跳(gyrating)顾名思义,是指液滴在撞击表面后在法向快速旋转,同时脱离表面的现象(图 6)。

 图 6 Gyrating现象

清华大学冯西桥教授和中科院宋延林研究员合作开展了液滴“旋转”弹跳(gyrating)的研究,于2019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发表了相关成果[3]。研究发现,液滴在撞击异质表面后,由于粘附力不同,液滴在收缩过程中各向受力相异,在法向产生加速度,造成液滴快速旋转(图 7),最高转速可到7300rpm。这种神奇的自发旋转现象,有望在能源(高速马达)领域展开应用。同时,该研究启发了后续学者通过表面设计实现液滴运动控制的思路。

   

 图 7 均质和异质表面液滴撞击动力学过程[3]


 


来源:转载于 技术邻

点赞人: 我才不是小海绵 

齐琪  回复 2021-07-16 20:54:42
技术新发展
回复:

Copyright © 2021 .长沙麦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015126号-2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