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
艾灸你对
时间:2021-06-08
来源:公众号知识自动化
责任编辑:
艾灸你对
时间:2021-06-08
来源:公众号知识自动化
中国制造业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误区,总是把质量归结于工匠精神。这其实并不完整,甚至接近于一种道德绑架。
工匠精神,其实并不能确保质量。勤奋的工作不能,热情洋溢的状态也不能确保质量。当质量控制手段出现偏差的时候,过于努力反而会造成更多浪费。质量是由一个体系所生成的,它是一把连环锁,每个参与者不过都只有其中的一把钥匙。价值最高的是上游,设计决定了产品固有质量及可靠性水平、决定了产品成本和生命力。设计团队基于对需求的理解和准确诠释,赋予产品高质量、高可靠性(优质基因),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成本。
制造过程,现场人员(工程师及操作工)围绕5M1E严防死守、千辛万苦,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过是尽可能减少加工过程的质量波动。符合产品规格,并不能确保质量;零缺陷也不是质量,这些都是表象。有的时候它们会是质量的反映,但绝大多数时候则不是。工匠精神,只能在车间做到有限的补救,但无法超过设计的质量预期。一个工匠,再高超的技能,也是无法改变设计先天缺陷的。产品生得光彩,生而健壮,才是质量可靠性是关键。
从另一个角度讲,工匠精神往往都带有强烈的匠师直觉,它是一种经验知识的集大成者。他们的工作习惯于按照自己的节奏,如果一项作业多花费了时间,另外一道作业就会记得补回来,也就是自己调节作业时间。但这完全不符合工业化生产定性定量的确定性要求,会形成质量参差不齐。当年大野耐一在丰田推行“看板”管理方式的时候,工长会拿着秒表在员工背后计算时间。这激怒了具有强烈匠师精神的员工。然而,质量意识的提高,就是与人性的斗争。这正是简单的质量原则往往难以落地的原因。
工匠精神具有震撼心灵的感官冲击,令观者动容,也是工业现场不会放弃的追求。但如果将质量看成是工人敬业精神不足,看成是工匠精神的缺失,那就是一种过于落伍的世界观。而且,它让所有的管理者,都松了一口气,算是直接推卸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