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关于广义上“工业软件”的理解有以下几点: ① “工业软件”是工具,是辅助,而不是主角。看过讲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电影《横空出世》的人应该对里面一个场景印象深刻:一大群由士兵荷枪实弹保护的科学家在大房间里把算盘打得震天响。常常为了一个公式,算盘要打上好几天,最长的一次是三个月!如果有人带着一台装有类似MATLAB, Mathematica数学软件的电脑穿越回去,一个公式几分钟就能算出来,而且还不会出错!但是没有软件,原子弹照样造了出来,而现在的核试验已经不需要实际引爆原子弹,借助工业仿真软件和高性能计算机,核爆可以在电脑上进行模拟! ② 我们所接触到的工业软件只是帮助设计,而真正设计的主角还是人。比如我们需要设计一架飞机,软件只是按照人的意图去实现,仿真也是按照用户的模型来计算,软件并不会告诉你如何设计一架好的飞机。而真正涵盖工业知识的软件,比如核爆,水下潜艇冲击爆炸之类的仿真软件,是不会拿出来销售的!再比如我国的高铁动车发达,同样我们也可以开发出专业动车设计软件,但是涉及核心知识机密,无法商业化。 ③ 工业软件的价值在于提高工作效率以及稳定性可靠性。其实前面讲的两点也在说这个。工业软件的难度其实是远远高于互联网的,互联网所谓的上亿数量级别的并发在真正的工业软件面前都是小儿科,超大规模的模型不仅硬件上需要超级计算机,而且对算法的稳定性,可靠性,容错,都有非常高的要求。错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事在工业软件可谓司空见惯。1996年坠毁的阿利亚娜5火箭,其失败原因就在于直接移植阿丽亚娜4的代码,没有对软件进行足够的回归测试。
① 工业软件需要参与实际工程应用。既然是“工业”软件,就一定要能解决工业界的实际问题。否则即使求解器做的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 ② 工业软件一般始于技术驱动,成长于用户迭代,成功于商业模式。技术是工业软件的根本,这个不用多说,工业软件的技术门槛较高,融合多门学科,开发周期也比较长,前期投入大。硅谷的很多商用工业软件在早期都有风投介入。在和用户的迭代,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不断完善软件,最终通过各种license付费策略赚钱。在IP保护好的环境下,这种模式比较可行,也容易成功。再不好也可以选择被大公司收购。 ③ 开发工业软件要积极融入全球生态圈,避免闭门造车。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应该谋求全球合作,利用已有资源,但是核心技术包括业务只能自己开发。 ④ 低端的工业软件没有任何市场。在制造业,我们通常有高端,中端和低端。但在工业软件市场,只有高端,没有低端。换句话说不会有人买低端的软件。 ⑤ 国内工业软件虽然喊的震天响,但是少有人入行。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产品附加值低,无法获得市场,就如同早期的华为手机和苹果,在同等价格下,用户一般会买苹果。手机有广大用户做市场,工业软件的市场相比之下用户少之又之,而其中仿真的份额又只有设计的5%左右。门槛高,投入大,周期长,即使出来也难比成熟产品,自然商业利益无法保证。